【重写版】 武汉的八月骄阳似火,蝉鸣声穿透热浪在街头巷尾回荡。101岁的抗战老兵李德富坐在藤椅上,布满皱纹的手指轻抚着泛黄的老照片,向记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。这位世纪老人刚刚过完生日,眼神却依然清明,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。 自1963年定居武汉以来,这座江城的每一条街巷都刻印着老人的足迹。他常对邻居说,武汉的市井烟火总让他想起河北老家的集市。1929年,年仅5岁的李德富牵着母亲的手,踏上了前往山东的寻亲之路。父亲李连生在津浦铁路挥汗如雨,微薄的薪水勉强维持着全家生计。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小德富,12岁就不得不放下课本,拿起扳手成为铁路学徒,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了生活重担。 1938年的鲁南大地炮火连天,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千万个家庭的平静生活。次年春天,15岁的少年攥紧拳头,跟着父亲加入了铁路工人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。我们趁着夜色拧松铁轨螺丝,让鬼子的军列像醉汉一样栽进沟里。老人说着,眼中闪过当年的火光。这些看似微小的破坏行动,就像黑暗中的星火,点燃了他保家卫国的信念。 加入八路军后,李德富第一次摸到了梦寐以求的钢枪。在沂蒙山区的密林里,这个少年战士跟着老兵们学习射击、埋雷,更学会了用快板宣传抗日。1940年入党那天,排长赵凤年的话让他铭记终生:从今天起,你的生命有了新的意义。当时他还不完全明白,但胸中燃烧的报国热血从未熄灭。 风在吼,马在叫...老人突然哼唱起《黄河大合唱》,沙哑的嗓音里仍能听出当年的豪情。在干部培训班,他听说了16岁参加红军的何万祥的事迹,这些英雄故事像种子般在他心里生根发芽。最艰难时,战士们煮柳叶充饥,有次战斗胜利后,炊事班意外缴获的罐头让大伙尝到了久违的肉香。打小埠子据点那仗,我们在山沟里埋伏了三天三夜。老人比划着地形股票配资专业知识,最后像猛虎下山,把鬼子包了饺子。
展开剩余26%发布于:天津市衡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